为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,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,为贯彻落实《“十三五”国家信息化规划》、《教育信息化2.0 行动计划》、《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》等有关文件精神,为推进我区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工作,结合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,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指导思想
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实施素质教育,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,以支撑教育改革,促进教育公平、提高教育质量;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,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,加快推进“三通两平台”建设;坚持应用驱动的基本导向,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实践,提升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。
二、建设目标
提升“三通两平台”的建设、管理、应用水平,加快建设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。立足实际,充分依托淮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、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,构建平等高效的学校信息化支持环境,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体系,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各个领域有效、创新应用的水平,实现现代科技与现代教育的融合、人与技术的和谐、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同步,服务师生的发展,推动教育的创新。
2019年,建成8%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。(需资金164.1万元)。
到2020年,建成42%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。智慧学校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(需资金786.3万元)。
到2021年,建成71%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。优质数字资源进一步丰富,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(需资金634.5万元)。
到2022年,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,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,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。基本建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(需资金693.3万元)。
(见附件1淮北市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计划和附件2全省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基础版建设任务、内容及经费概算)
三、重点任务
(一)加强教育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。
1. 开展学校联网攻坚行动,实现宽带网络接入低于200M的中小学校(教学点)全部免费提速至200M,全面改善学校网络带宽质量。宽带网络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、智能化的学习、教学、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。
2. 加大学生用机配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升级改造,生机比不高于7:1。建设校园安防监控系统,促进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控全覆盖。推进创新实验室和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建设。
3.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。推进实名制、组织化、可管可控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。空间要集成网络教学、资源推送、学籍管理、学习生涯记录、家校互动等功能。学校要将网络学习空间融入学校日常管理,鼓励教师、学生和家长围绕教与学应用网络学习空间。开展名师工作坊、学科网络教研室的建设和应用,探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学生综合评价和教学综合分析,优化教与学过程。
(二)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。
1、以因材施教为目标,依托“三通两平台”,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智慧、高效的课堂教学,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,实现教学方式变革。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,实现云端优质资源智能推送,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。推进以城带乡,利用智慧教学系统实施省域、市域、县域同上优质网上示范课行动计划,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。
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为载体,促进数据支撑的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,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、即时化评价反馈。建设线上作业测评系统,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。利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工具,完成科学的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,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,为学生提供个性化、多样化、高质量的教育服务。开展远程协作、翻转课堂、移动学习等,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,促进教与学、教与教、学与学的全面互动。
创设融合备课教研、数据采集分析、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,利用备课教研系统,结合区域教研数据,实现网络集体备课、评课与议课。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,即时提出、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,促进教师专业成长。
2、坚持“以人为本”“以生为本”“以学为本”,充分利用现有空间、资源、平台、智能终端,引导学生开展自主、合作、探究性学习,实现人人皆学、时时能学、处处可学。
建立自主学习系统,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开放式平台,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。建立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,全面感知、全程记录学习过程,形成学生学习动态评测数据,精准评估学习绩效。建立学生档案,支持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。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,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,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自动化、智能化和可视化。
(三)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。
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,支撑教育管理改革,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、公共服务系统化、学校管理规范化。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,建立事务处理、业务监管、动态监测、评估评价、决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,大力推动教育电子政务,提高教育管理效率,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,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。
(四)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。
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、创新学习方式,推动形成“课堂用、经常用、普遍用”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,使教师都能够使用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。开展“一校带多点、一校带多校”的校际网络协作教学和教研,帮助中小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,助力解决教师队伍以及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,提高教学点、薄弱学校教学质量。组织开展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大赛、“一师一优课,一课一名师”等活动,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,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,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,探索混合式教学、跨学科学习、创客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,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、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,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(五)加强队伍建设,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。
1.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。巩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成果,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(学分),将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,培养教师在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和创新能力。
2.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。建立教育行政部门、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,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,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、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。
3.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。建设校级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构,明确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岗位职责,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,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。持续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。
(六)智慧校园建设。
以“物联网”技术为基础,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、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,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,构建课堂教学、教师教研、学生学习、教学管理和评价、家校沟通、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、智能化的校园环境。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、省级通用系统,建成符合国家标准(规范)的各类特色系统,实现学校教师学生、教育教学、科研、资产等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管理。
四、保障措施
(一)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
成立烈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全面负责统筹规划、部署、指导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。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“一把手”负责的网络安全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机构。要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,学校要建立校级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,配备专人,全面负责和推进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。
(二)经费保障
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长效保障机制。按照分级负责、分类实施的原则,形成多级统筹、上下联动、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,确保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。形成“政府政策支持、企业参与建设、学校持续使用”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,建立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。建立政府主导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,多渠道筹集经费。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应列为教育事业专项经费,明确学校年度用于信息化建设经费达到学校义保经费的30%以上,硬件、软件(含资源)和运维(含培训)的经费投入要比例合理。区教研、电教等机构,应围绕试点工作重点,根据自身的职能,组织力量深入教学第一线,积极开展相应的业务培训、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,为我区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。
(三)加强人才队伍建设
健全岗位设置,充实管理和技术队伍,加强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,提高网络安全意识,提升信息化专业队伍支撑服务能力。引进和培养教育信息化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,足额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;在职称评聘、绩效考评、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,建立一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行政管理队伍、保障运行维护的技术队伍和能够开展各类教学创新应用的教师队伍。
(四)加强监督检查,完善评价体系
加强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、配、管、用等工作的督导检查,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,纳入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和区域、学校评价指标体系,完善培训效果、教师技术能力、信息化教研管理等方面的评价办法,细化、量化考评内容,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判定提供依据。
附件1:淮北市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计划
附件2:全省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基础版建设任务、内容及经费概算
附件3: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报表
附件1:
淮北市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计划
县区 |
类别 |
学校数 |
计划建设数量 |
|||
2019年 |
2020年 |
2021年 |
2022年 |
|||
杜集区 |
小学 |
20 |
4 |
5 |
5 |
6 |
初中 |
5 |
1 |
1 |
1 |
2 |
|
高中 |
0 |
0 |
0 |
0 |
0 |
|
相山区 |
小学 |
14 |
1 |
4 |
4 |
5 |
初中 |
2 |
1 |
1 |
0 |
0 |
|
高中 |
0 |
0 |
0 |
0 |
0 |
|
烈山区 |
小学 |
32 |
2 |
10 |
10 |
10 |
初中 |
6 |
1 |
3 |
1 |
1 |
|
高中 |
0 |
0 |
0 |
0 |
0 |
|
濉溪县 |
小学 |
101 |
10 |
31 |
20 |
40 |
初中 |
14 |
3 |
3 |
4 |
4 |
|
高中 |
0 |
0 |
0 |
0 |
0 |
附件2:
附件三:
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报表 |
|||
序号 |
学校 |
类别 |
进度 |
1 |
淮北市烈山区荣盛花园学校 |
小学 |
2019 |
2 |
淮北市烈山区和村小学 |
小学 |
2019 |
3 |
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仓里小学 |
小学 |
2020 |
4 |
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费寨小学 |
小学 |
2020 |
5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侯沟小学 |
小学 |
2020 |
6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双河小学 |
小学 |
2020 |
7 |
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黄营小学 |
小学 |
2020 |
8 |
淮北市烈山区化楼小学 |
小学 |
2020 |
9 |
淮北市烈山区宋庄小学 |
小学 |
2020 |
10 |
淮北市烈山区南庄小学 |
小学 |
2020 |
11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大徐小学 |
小学 |
2020 |
12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谷山小学 |
小学 |
2020 |
13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南元小学 |
小学 |
2021 |
14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山南小学 |
小学 |
2021 |
15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山前小学 |
小学 |
2021 |
16 |
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军王小学 |
小学 |
2021 |
17 |
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马桥小学 |
小学 |
2021 |
18 |
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东风小学 |
小学 |
2021 |
19 |
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青龙小学 |
小学 |
2021 |
20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小赵小学 |
小学 |
2021 |
21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山北小学 |
小学 |
2021 |
22 |
淮北市烈山区青谷小学 |
小学 |
2021 |
23 |
淮北市烈山区蒋町小学 |
小学 |
2022 |
24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殷楼小学 |
小学 |
2022 |
25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草庙小学 |
小学 |
2022 |
26 |
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王楼小学 |
小学 |
2022 |
27 |
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太山小学 |
小学 |
2022 |
28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赵集小学 |
小学 |
2022 |
29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王店小学 |
小学 |
2022 |
30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张庄小学 |
小学 |
2022 |
31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大何小学 |
小学 |
2022 |
32 |
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双秦小学 |
小学 |
2022 |
33 |
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赵集中学 |
初中 |
2019 |
34 |
淮北市烈山区马桥中学 |
初中 |
2020 |
35 |
淮北市烈山区山后学校 |
九年一贯制 |
2020 |
36 |
烈山区古饶镇秦楼初级中学 |
初中 |
2020 |
37 |
淮北市烈山区闸河初级中学 |
初中 |
2021 |
38 |
淮北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|
九年一贯制 |
2022 |